语文可以这样学 给高三学子的五条建议
据我所知,有不少高三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共同的困惑———用功复习了语文,成绩却很难提高。其实,这当中也许与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作为学科的科学性的特性。既是有科学性存在,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多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我们向各位高三学子提出五条建议,告诉你高中三年级语文可以这样学。
建议一:正确、认真地研究《考试手册》,理解高中语文的要求,解析上海卷的命题规律。
全面、仔细、认真地解读由上海教育考试院颁布的《考试手册》,是所有高三学生应当做的第一件要紧的工作,因为《考试手册》是指导高三复习的航标,而许多学生常常忽略对《考试手册》的研究。建议考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仔细阅读、分析《考试手册》在语言表述中与前些年的用词和提法上有哪些不同,进而研究上海的语文教改对高考生的能力要求有了哪些改变和突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研究《考试手册》,就不知道变化在哪里;不研究《考试手册》,就不清楚考点在哪里。一年的复习要想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得好好研究这本《考试手册》。
建议二:对现代文进行分类集中阅读,寻找解读规律与答题思路。
从上海卷近年来的命题选文来看,现代文越来越侧重于选用那些实用性强、文学性强的文本,这正是反映了教育为生活服务、语文贵在培塑知性的教育原则与教育思想。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类型的文本不会选用。我们针对目前高中学生普遍的阅读现状,提出高三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难点要放在咏物类散文与哲理性散文的解读上。建议各位高三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专题性的学习与研讨,根据此类散文的创作规律,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
另外需要提示的是,在现代文的考题中,妨碍学生得分的一个普遍原因是,考生常常忽视了隐藏在题目中的对语文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譬如学生常常错把“请概括文章的中心”和“请说说作者的意图”当成一回事。建议对语文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相关概念做一次完整而系统的整理。只有理清了术语的概念,搞清了题目的要求,才可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建议三:整理、记诵古代诗词中物象的常见象征意义,有助于准确理解古代诗词的主旨。
历年高考,在古诗词阅读这个板块,全市不同学科的高中生得分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主旨把握起来有困难。其实,诗词创作有个规律,就是诗人常常喜欢借用各种物象来表情达意。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物象也就被依附上相对比较稳定的意义。譬如“水”这个物象,大致也就是四个意义比较常见:①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②如“逝者如斯夫”一样的时光流逝的感叹;③绵长深浓的悲情愁思;④难以把握的一些事物等。因此考生理解了并熟记了这些物象的常用的象征意义,解读诗词无疑多了一把开启的钥匙。
建议四:从古汉语的词汇表开始,结合文言文的词法与句法规则的复习,克服“惧”和“躁”两种不良心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对文言文学习,通常高三选自.网上补课 www.dushuv.com 学生存在两种心病,一是害怕,二是烦躁。害怕是不敢学,烦躁是坚持不下去。多半的理由是,觉得文言文艰涩难懂,词汇又多,意义繁复,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所以对待文言文学习,常常视若畏途。其实,文言文也有自身的规律可循。例如,词汇虽然多,但是常用的词汇也就只有160多个,加上上海卷文言文命题存在着“实词回避”的潜规则,如若把近五年试卷出现的文言文词汇剔除掉,你需要强记的文言文词汇也是屈指可数的。因此,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和复习,考生尤其需要调整心态,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复习,这样才可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需要告诉你的是,文言文这部分,只要你花了功夫,成绩的提高是最显而易见的。
语文于我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wwW.gaOSAN.cOM、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关于读书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智能推荐
- 下一篇: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我的语文学习观
- 上一篇: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