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网_高中生学习方法与技巧_知识点总结_读书名言_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分享推荐
顶部通栏
首页 > 高考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
首页 资讯 一对一 知识点 试题 大学库 专业 学习 助考 作文 机构 问答 报考 励志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栏目:高中语文时间:2019-06-23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是丢分特别多的一类题,尤其是科技文。读书学习网小编总结了科技文各类技巧给大家,教大家识别出题的坑,把握评分规则,有效的提高阅读题的分数。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方法

一、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具体说来,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惟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如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3.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例如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而第8题B项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在形成沙尘暴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显然出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4.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例如全国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牛有。

5.故意扩大

所谓故意扩大,是指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案的范围:例如全国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I’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6.颠倒关系

所谓颠倒关系,是指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干扰项却故意将这种关系颠倒。例如全国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选文第l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7.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例如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显然,本题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

8.横加武断

所谓横加武断,是指把“未然”“或然”“将然”或推想的结果,说成是“已然”“必然”的结果。把实验的情况,放到一般事物的推断上。说的再明白些,就是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干扰项。例如全国卷选文第6段最后一句是:“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第18题为“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其中选项D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对照原文可知,D项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D项把“将然”当成了“已然”。

二、社科文应试技巧

做社科文的阅读理解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属于第Ⅱ卷的内容,试卷上除了所答内容外,其他是不允许乱画的,因此,做完全部阅读题之后,要及时用橡皮将标记的内容擦干净,以免影响卷面的清洁。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考生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考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社科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考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有的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虽然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但就是一时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要切实把好从原文中抽取信息这一关,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实在没有合适词语时,要用“我手写我口”的办法,正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5.单选性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

要先做出模糊答案,再拿这个答案与题肢核对,选取相应的答案

高考蝶变图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搞定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方法

认识问题:

1.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

解题方法

在社科类阅读中,对信息的准确理解是阅读的侧重点。通读→筛选→比较→排除,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下面具体说明。

1.通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懂”。这个“懂”就是读懂材料,理解把握整个材料的基本内容。要读“懂”,通读是关键,获得整体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通读的能力。

第一,要根据文段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动概括的技能。高考选文属消息一类,其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应养成依据模式预测,并逐段概括的习惯和意识。

第二,要培养对文段中关键信息点的敏锐感知能力,特别应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局部与主体、肯定与否定这些关键之处。阅读中运用勾、画、圈点方式自我提醒,让关键点牢牢印入脑中。

第三,养成遇到复杂的长句自动紧缩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习惯。论述类文章阅读材料大多是译文,表达上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有距离,多长句,多概念,意思绕来绕去,比较别扭,要删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2.筛选

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3.比较

筛选出原文后,要把原文与选项仔细对照比较,辨明正误。比较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筛选和比较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准确筛选,认真比较,才能逐一辨别选项与原文的异同。

4.排除

排除法在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阅读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较深的知识点和较高的能级,给正面作答造成困难。命题者估计到我们答题的困难,往往会不动声色地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高考这类阅读错误选项的类型,主要有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超前肯定、指代混乱、强加因果、杂糅纠缠等等,我们要熟悉各种错误类型,养成自觉运用排除法的习惯,以适应高考科技文阅读的需要。

揣摩命题陷阱,力求知己知彼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或然说成必然(变相对为绝对)——注意:“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4)前后语序的变换,语意也发生变化

(5)言此与言彼——不分彼此,转换中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

(6)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混淆是非

(7)夸大其词——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用和效果等

9.先期与后期——不分先来后到。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命题者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把后期表述为前期,有时把选自.一对一辅导 www.dushuv.com “前期或后期”表述为“前期和后期”。

10.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11.主次颠倒(主次不分)——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12.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13.答非所问——选项的内容非题干要求的范围。

智能推荐

相关高中语文

推荐高中语文

重点栏目推荐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考文综 高中历史 高中地理 高中政治 高考理综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触屏版 电脑版

© 2017 读书学习网.dushuv -高中学习和高考升学平台!

顶 ↑ 底 ↓